有幸經(jīng)歷過兩段執(zhí)教時光。時隔多年,這些與學(xué)生相處的點滴,不去刻意想起也不曾遺忘。
記得06年實習(xí)在師專二附小帶三(9)班語文,班上有個叫小尚的孩子讓我很是頭疼。這個高大壯實的男孩總是讓我猝不及防。在我課上插話、做鬼臉,故意把書翻抖得嘩嘩響。試過罰站、嚴厲批評,換來的卻是變本加厲,眼神里透著清澈的挑釁,寫滿“惡作劇”得逞后的得意。靜下來反思后,不再急著糾偏,而是換了個思路。
批改日記時,留意在他本子上多寫幾句夸獎:“字寫得很好,尤其某某某字,間架結(jié)構(gòu)把握得很到位,像范字。”到大課間,帶上小尚和另外幾個男生一起去打籃球。沒想到他球打得還挺不錯,也就發(fā)現(xiàn)了彼此的共同愛好。漸漸地,我們的關(guān)系發(fā)生了變化。他開始在日記里提及對在外打工父母的想念,我也會在批注中給予更多鼓勵與肯定;課堂上,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。沒過多長時間的匯報課上,他主動舉手朗讀,洪亮的聲音讓指導(dǎo)老師驚訝不已。
在教《美麗的南沙群島》時,我用歌曲作新課導(dǎo)入。唱起《大海啊故鄉(xiāng)》“小時候媽媽對我講”這句開頭后,緊接著抬臂示意孩子們跟唱。曲終時,看著他們臉上滿是好奇,還掛著未散的喜色,我問道:“同學(xué)們知道嗎?南沙群島的海,和我們連云港的大海一樣美……”至今還清晰地記得,這堂課的氛圍感拉滿,孩子們的注意力被牢牢吸引。
支教時來到陜西省三原縣徐木鄉(xiāng)中學(xué),教初三信息技術(shù)。備課時在想,若直接演示word文檔排版操作,大抵很快會“照葫蘆畫瓢”,但很可能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。于是來了主意:“同學(xué)們,今天要制作一份電子版手抄報,誰能告訴我標題該怎么突出?”話音剛落,大家就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,有的說加大字號,有的說改變顏色。這時趁熱打鐵,下發(fā)教學(xué)目標并安排分組探索實操。最終,不僅順利完成了教學(xué)任務(wù),有個小組還解鎖了插入圖片功能。
回望師生間雙向奔赴的美好,這是因真誠以待獲得信任而感到的欣慰,也是因嘗試求索收獲驚喜而感到的滿足,大概是這二三事的意義。